抗震支架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刚性连接将建筑机电系统(如管道、风管、电缆桥架等)与建筑主体结构固定,在地震发生时抵御水平及竖向地震荷载,避免机电系统坍塌、断裂,从而保障建筑安全、人员生命安全及灾后核心系统功能正常。其具体作用可从 “防护、保功能、减损失” 三个核心维度展开,结合地震灾害中的实际需求详细解析:
地震对建筑的破坏不仅来自结构本身,更来自机电系统因剧烈晃动引发的 “二次伤害”。抗震支架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防护:
-
传递地震荷载,分散受力风险
地震会产生水平(左右 / 前后)和竖向(上下)的冲击荷载(即 “地震力”),机电系统(如直径 200mm 的消防水管、大型空调风管)自重可达数十公斤,若仅靠传统承重支架固定,易因荷载集中导致连接点断裂。
抗震支架通过专用抗震螺栓与建筑主体结构(梁、柱等承重构件)刚性连接,可将机电系统承受的地震荷载直接传递至结构承重部位,避免荷载集中在楼板、墙体等非承重构件上,防止支架脱落、机电系统坍塌。
-
限制位移,避免系统碰撞损坏
地震时,建筑各部位晃动幅度不同(如高层与低层、主体与附属结构),未固定的机电系统会因 “相对位移” 与墙体、梁柱或其他设备碰撞,导致管道破裂、风管变形。
抗震支架通过预设的 “位移限制量”(根据抗震设防烈度设计,如 8 度设防地区限制横向位移≤25mm),约束机电系统的晃动范围,避免与周边结构或设备碰撞,保持系统完整性。
地震后,消防、供水、供电、应急照明等系统的正常运行,直接决定人员生存概率和救援效率,抗震支架通过保护这些系统,发挥 “生命线” 保障作用:
-
保障消防系统功能:地震后易引发 “震后火”(占地震次生灾害的 30% 以上),若消防管道因无抗震支架而断裂,将导致灭火水源中断,火势蔓延速度大幅加快。抗震支架可确保消防管道、喷淋系统在地震中不脱落、不断裂,为灭火救援提供关键支持;
-
保障应急供电与照明:电缆桥架、应急照明线路若因地震坍塌,会导致应急灯、疏散指示牌失效,黑暗中易引发人员恐慌、踩踏事故。抗震支架可固定电缆桥架,维持应急供电线路畅通,为人员疏散和救援提供照明;
-
保障供水与排水系统:生活供水管道断裂会导致被困人员缺水,排水管道堵塞则可能引发积水,软化建筑地基、加剧结构坍塌风险。抗震支架可固定供排水管道,避免其因地震损坏,保障基本生存需求和建筑结构稳定。
-
减少机电设备直接损坏
机电系统(如空调机组、水泵、电缆等)单价高昂,若因地震坍塌损坏,直接维修 / 更换成本可达数十万元。抗震支架可避免这些设备因碰撞、坠落受损,降低直接财产损失;
-
降低建筑结构二次损伤
未固定的机电系统坍塌时,可能撞击墙体、楼板等建筑构件,导致墙体开裂、楼板破损,加剧建筑结构损坏。抗震支架通过固定机电系统,减少其对建筑结构的冲击,降低结构修复难度和成本;
-
缩短灾后恢复周期
若机电系统因地震严重损坏,建筑需停产 / 停业等待修复(如商场、工厂、医院),每天损失可达数万元。抗震支架可保持机电系统基本完好,灾后只需简单检查即可恢复使用,大幅缩短恢复周期。
综上,抗震支架的作用并非 “单纯抗震”,而是通过 “防坍塌、保功能、减损失”,形成对建筑、人员、财产的全方位保护,是抗震设防烈度≥6 度地区(我国多数地区)建筑机电系统不可或缺的 “安全屏障”。